想着农民 为了农业——敖小平和他的发明经历
敖小平(左)在车间忙碌。 敖卫兵摄
2005年4月27日,对于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农民敖小平来说,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。这天,他发明的夹持式自动脱粒机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下发的专利证书,这是他第二次拿到国家发明专利证书。捧着发明专利证书,敖小平心潮澎湃,过去的一幕幕在眼前闪过……
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大舞台,扎根农村,心系农民,也可以大有作为。”
今年42岁的敖小平,出生在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新桥村一个贫穷的家庭。小学没毕业就被迫辍学在家务农,小小年纪便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。农闲时,他跟着父亲走南闯北,外出打铁为生。
每逢赶集,总有许多农民肩扛木犁到他的店里来修理,这种传统的木犁既笨重又易坏,可不可以用另一种材料代替木头呢。当他把想法告诉亲戚朋友时,大家都劝他别瞎忙,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,别人都改不了,就你行?
看着别人怀疑的眼光,敖小平认下了死理,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。于是,除了吃饭和睡觉,敖小平整个人都扑在木犁上。1980年4月,敖小平终于制造出了水北镇第一台用钢铁为原材料的铁犁。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这种铁犁一投放市场就深受欢迎,一时间产品供不应求。
“世上没有过不去的槛,只要自己肯努力,多学习,笨鸟也可以先飞。”
使用传统打谷机,效率低,一天干下来,整个人就像散了架一样。敖小平想,可不可以用机械来代替手工操作呢。他决定向打谷机进军。
挡在敖小平面前的第一道槛便是文化太低。不懂就学。敖小平一边打理生意,一边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。他买来了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和大量机械方面的书籍,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妻子和旁人请教。一有空就钻进店铺里,摆弄齿轮、轮轴等零件和机器。2000年6月,敖小平买来了柴油机,将它安装在打谷机上。经过反复改进,第一台脱粒机终于成功面世。一次,他到乡下推销农具,正好遇到农户在用风车扇稻谷。此时的情景让敖小平眼前一亮。如果能将风车的原理应用到脱粒机上,不是既省力又好使吗?
说干就干,敖小平将家里的那台旧电风扇拆开,改装后将它安装到脱粒机上,没想到,还真有用。经过十多次反复改进,他成功地在脱粒机上安装了一个小风车和一个网筛。如此一来,稻谷打下来后,瘪谷便会被扇到一旁,装进袋子里的全部是饱满的稻谷。为了让生产出来的脱粒机更具实用性,2002年7月,敖小平花钱向附近的农民租用了快要收割的两亩稻田,用于试验。
“双抢”时节,火热的太阳烤得人喘不过气来。敖小平站在脱粒机旁,手持水稻往里送,两眼还不停地观察脱粒机的转动情况和出谷情况。当看到脱粒机存在不理想的地方时,他立即拿起工具进行改进。晚上,敖小平又来到店铺里,将白天的实践结合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,对脱粒机再次加以改进。经过前后十多次改进,敖小平终于成功制造出了第一台自动式脱粒机。而此时的敖小平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,白皙的皮肤变得黝黑,人整整瘦了一圈。
2003年1月1日是敖小平最难忘的日子,他发明的“亿丰”牌脱粒机因简单实用,工作效率高,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证书。为了让专利转化成生产力,更好地服务于农民,敖小平招收了部分工人,开始批量生产。当年,他生产的脱粒机销售了1000余台。如今,他的脱粒机共有30多个代理商。
“我出身农家,就应该事事以农民为本,处处为农民着想。”
从此,敖小平在发明大道上一发不可收,他又先后发明了割晒机和耕整机,并投入资金批量生产。
业务越做越大,但敖小平还是保持着农民特有的淳朴和善良。面对家庭困难的群众,他总是将产品赊给他们。如今,他在外面的赊账就有20多万元。无论哪一笔生产,他都会为客户着想。去年秋收时节,抚州市东乡县一农民打电话求助,购买的“亿丰”牌脱粒机转动不了。放下电话,敖小平连忙组织技术人员赶往东乡,帮助调试,结果机器并没有坏,是这名农民操作方法不当。让敖小平没有想到的是,虽然白跑了一趟,但当地群众却说购买“亿丰”牌脱粒机让人放心。
2004年,敖小平将厂房整体搬迁到高新技术开发区内,厂房面积扩大到4000多平方米,安排就业岗位300多个,年生产能力达到脱粒机1万台,耕整机1万余台,割晒机1.5万台。行走在发明的道路上,敖小平感觉到脚下的路越来越宽广。
(罗红明 敖卫兵 本报特约记者 彭少敏 大江网-江西日报)
(附带链接:http://www.jxnews.com.cn/oldnews/n12081/ca829811.htm)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江西农民的农机发明